答案

记得上小学的时候,每周或者每个月底会有一次测试,语文数学各一张卷子。对于在乎分数的我简直如临大敌。其中五年级还是六年级的时候。某一次数学测试,老师将我的一道题的答案判错。具体记不起来了,应该是两种溶液相互混合,计算溶液浓度的吧。拿到卷子后我反复计算,感觉自己没错啊。老师批讲的时候给出了她的解释,但我感觉有明显的问题,虽然据理力争,但是老师强调我理解错了,同学也是狐疑地看我。回家之后我给父亲说了这件事,父亲看完题后,感觉我的理解没有问题,于是又带着我去小姨家。小姨和姨夫的母亲都是小学老师,还一直活跃在教育的第一线。他们看了题目后给出了不同的理解,小姨和标准答案说一样,而奶奶的看法和我的一致,这也增强的我的信心。后来为了了解清楚问题,父亲亲自跑了一趟市教委的小学教研室,不清楚具体称呼,仅以此代替这个地方吧,是撰写这套测试题的地方。亲自向他们询问,结果教研室的人承认他们的答案给错了。当父亲将这个消息告诉我的时候,我就像一个被冤屈很久的人得以伸冤一样,那种感觉真的很舒服。翌日,数学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我,一个能够给老师、全班同学、甚至教研室的老师纠正错误的人,自认为自己真的很酷。

再一次发生这样的事就是上高中了,但不是数学,而是在英语上。其实相较于数学这门逻辑严谨、答案确定的学问,英语的一些事情很难说清楚。 除了明显的语法逻辑错误外,感觉很多英语考题的解答都是基于出题人的理解,你和出题人理解的差不多了,那么你就对了。但是事情总有例外。 这一次是高三的模拟题,我突然发现其中的完形填空(给一段文字,其中有十个空缺,每个空缺给四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)和之前的一本书上的一样! 对于我这个英语处于劣势的学生来说,真是抓到了宝,因为之前的答案我还记得。但是分数出来令我大失所望,完形填空被扣了很多分。 我又找出当时的卷子,对了对,我的答案和之前的卷子的标准答案是一样的,老师当是就是按照标准答案讲解的。等到英语老师讲卷子的时候,发现她又有了另外一套说辞,可笑的是之前的卷子就是她讲的。于是等她讲完,我立刻就占了起来,让大家找出之前的某某卷子,让大家看看答案,两份卷子的题一样,答案不一样,而老师都是说标准答案有道理,我就直接质疑老师是不是看了答案来讲的题。当时同学议论纷纷,老师也举起她的眼镜看了半天嘟囔了几句话。我就像个胜利者一样。本身对她都不是很喜欢,很多题讲的我也都不同意,这次终于找到了机会给了个完美的回击。当然,这个回击除了当时解气外,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好处。

关于问题的答案的事情,后来也时不时的经历,但都不是自己身边的事情。例如一次美国数学竞赛,一个学生的答案被判错,是说两个立方体合并后有几个面的问题,最后这个学生和家长也是通过不懈的努力,终于论证了他的答案是正确的。当时貌似那个竞赛委员会还道了歉,给了这个学生一个特殊奖。另外一次是中国高考语文的阅读理解,用了当代作者的一篇文章,答案引起了广泛讨论。作者本人都说自己都没出题人理解的深刻。《锵锵三人行》还请了陶喆,分析了这篇文章,窦文涛还打趣说:您这答案非常精彩,准能得零分。

我想,除了数学这样严谨的学科之外的问题都没有完全正确的答案吧。对于一些复杂的科学来说,问题在不同的复杂程度、不同的角度、或是不同的尺度下会有不同的答案。各种考试的问题的答案都是出卷人掌控的。与其说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正确的答案,不如说考试是衡量答题人和出题人思想一致的程度。由于社会中的各种考试决定了应试人的各种利益的分配,大家都想取得好成绩。那么在这些应试的过程中,人们会慢慢的让自己的思想向出题人希望的那种思想靠近,这也就是所谓的洗脑吧。大众越看重考试、越崇拜答案的权威,那么洗脑就进行的越彻底。后来有机会和一位世界知名数学家吃饭,我表达了类似的看法。令我感到惊讶的是,他告诉我,虽然数学问题的答案更客观,但你所解答的问题重不重要是由大佬们评判的。所以你即使费了毕生精力解决了一个百年悬而未解的问题(数学界这样的问题并不少见),如果大佬说这个问题不重要,你照样白忙活。

现在在面对问题时,我已经不去再追求答案是否正确,而是看这个答案在逻辑自洽的前提下是否能对我有所助益。我更不会在意别人对我答案的否定,即使TA是所谓的权威。

二〇二五年六月廿六日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