咖啡

咖啡这种现在遍布各地的饮品在我小时候的八、九十年代并不常见。在记忆中最早知道咖啡应该是从学习《跟我学》,看到其中的英国人日常会点一杯咖啡喝。一杯黑黑的水,看起来有点像巧克力,据说喝了能提神。当时看到了一张英国前首相梅杰的照片。他穿着西装,手里拿个小托盘,盘子上是一个半圆形的咖啡杯,里面的咖啡稍稍起沫,咖啡杯旁是一个块甜点。看着很是羡慕。于是和在动画片中看到的奶酪一起,咖啡成为了我小时候梦想尝一尝的西方的两种食品之一。

等再次想起咖啡已经是上高中了。当时雀巢咖啡已经流行了一阵子,但由于价格比较贵,也不是必须,所以没太强的消费冲动。直到高三,学习压力比较大,晚上动不动就要学到12点,于是想到可以尝试下咖啡。母亲于是同意,给我买了一袋。每当晚上10点左右,母亲就会为我冲泡一碗咖啡。具体的情景记不清楚了,貌似是有奶的,但不是很甜,母亲应该加了糖在里面。喝着甜甜的,也没尝出什么特别来。最重要的是咖啡好像并不能提神。这袋消费完后就没再买了。

大学四年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,自然也不会去考虑咖啡。但是当时参加的一个英语培训倒是让我对咖啡有了新的认识。为了考托福,当时参加了一个新东方的英语培训。新东方出名于每个老师都口若悬河,特能讲。记得当时一个女老师就告诉我们她平时会喝咖啡,不过都需要加糖加奶。但她有个同事非常牛,平时都是喝黑咖啡,并且说黑咖啡“不是普通人能够承受的”。当时才了解原来咖啡可以单喝,并且味道非常苦。自己不服气的性格又上来了,哪天非要尝尝黑咖啡能有多苦。现在料想那位老师说的黑咖啡应该是美国黑咖啡。她还告诉我们老外一般是不屑于速溶咖啡的,他们还是会煮咖啡。这也给我一种速溶咖啡廉价且难喝的印象。

再后来经历了种种,最终能够去荷兰留学了。到荷兰后,听说旁边的一个超市有免费的咖啡机可以使用。于是和朋友们隔三岔五的去逛那个超市。超市的咖啡机有很多种咖啡供选择,还要开水,可以泡茶。自己第一次选的咖啡黑黑的,需要加旁边提供的奶和糖才能喝,但也算不上好喝。之后听朋友的意见,还是选热巧克力,甜甜的,舒服。除此之外,学校的coffee break的时间提供给学生一杯免费咖啡,这是我不会错过的。插入学生卡,机器通过一阵子的操作,给出一杯咖啡,自己再添加奶和糖。一杯杯咖啡伴我度过了紧张的硕士项目的日日夜夜。

硕士毕业半年后,我又返回荷兰开始博士项目。开始和一个意大利小伙同住。这家伙有一个我从来没见过的玩意儿,一个铝制的小壶。这壶叫摩卡壶,是专门用来煮咖啡的。壶分为三层,最底层是装水的容器,中间是一个底部有许多针眼大小的圆柱形容器,用来装咖啡粉,上层是另外一个容器,容器中间有一根突出的管子,管子下连中层,上端有个小开口。煮咖啡的时候,最下层的水受热变蒸汽,蒸汽通过小孔压入咖啡层。水汽通过咖啡层后就会从最上层容器中间的管子中冒出,浓浓的咖啡就慢慢的填满最上层。然后直接倒出来就能饮用了。第一次看到摩卡壶还是挺新奇的,尝了尝他煮的咖啡,香浓可口。开始还放糖,后来就直接喝黑咖啡了。慢慢也能体验到咖啡的香味了。

博士第一年夏天,我有机会去意大利北部参加一个夏令营。意大利的饮食第一次震撼到我。晚饭有四道菜,第一道前餐,热面包和沙拉。第二道说不出是什么,一般是冷肉或者冷意面。之后的是正餐。餐后还有第四道甜点。甜点过后,你可以点一杯咖啡。那时候本着不喝白不喝的想法,餐后咖啡是一定要要的。咖啡上来的时候发现咖啡杯非常小,细长状。白色的咖啡杯和里面深棕色浓稠的咖啡对比鲜明。朋友告诉我这种浓缩咖啡要一口闷。这种方法能尽可能的减少咖啡的苦味,只留香气。从此,我便对咖啡更感兴趣了。那年夏天回来,我便买了一个摩卡咖啡壶。每天都要煮咖啡,欣赏水煮沸后、浓稠的咖啡从壶中导管涌出的场景。当时和其他四人合租。我也经常煮咖啡给大家喝。喝咖啡也成了大家聊天的时间,非常愉快。之后几年,我也延续了喝咖啡的习惯。而后转战法国又买了个咖啡壶,继续煮咖啡喝。但越来越懒了,在办公室的时候还是更多的在咖啡机买咖啡。办公室的一个英国同事还是自己煮,用的是一个类似烧杯的东西。先将咖啡粉放入,把沸水加入,等一会儿后拿一个带有小孔的活塞式的东西压下去。这样咖啡就过滤在了活塞上,而咖啡渣留在了活塞下面。而后几年,咖啡给我带来的新鲜感逐渐降低,喝咖啡也成了一种提神或者无聊时候的事情。慢慢的,浓缩咖啡喝的也少了,更喜欢加糖加奶的卡布奇诺式的咖啡。每逢旅游,星巴克的卡布奇诺是我必点的。

一八年底,我趁着回国,带父母去越南旅游。搜寻越南的特产时发现那边的咖啡也比较有名,有G8牌子的速溶咖啡,还要猫屎咖啡。在当地的超市,被小姑娘忽悠着买了所谓的“猫屎咖啡”,味道有点独特。等回法国分享给同事后,同事说这种咖啡貌似不是猫屎咖啡,而是咖啡加了巧克力味的东西。后来自己发现也奇怪,猫屎咖啡不可能这么便宜的。自己买的咖啡毕竟要自己喝完。于是继续用从越南带来的壶喝了好久。这个壶是一个滴漏的装置,只有一个装咖啡和水的容器,下面是小孔。冲咖啡时先把它放到杯子上,倒入咖啡粉和水,等待咖啡慢慢下渗到杯中。算是最简单小巧的一个咖啡装置了。

二〇一九年底,我从法国回国办理赴美签证,顺便在国内过个新年。结果疫情爆发,在封城之前,我去了北京,约到了大使馆在闭馆前最后一天面试。面试的时候没有展示导师的CV,给了pending,要求我在网上上传。于是赶紧来到旁边的星巴克打算上传文件。当时看到有抹茶咖啡。出于对抹茶和咖啡分别的好感,于是点了一大杯。谁承想这俩放一起是那么的难喝,但这么贵买的总不能浪费吧。于是这杯咖啡伴我度过了一个下午还依然没有喝完。之后由于疫情原因,自己的签证还是没有下来,于是联系师妹、去了她的研究所借地工作。她也是咖啡的爱好者,喝的是一种挂耳咖啡。挂耳咖啡是一种冲泡方式,还是咖啡粉,但用纸盒包起来可以挂到马克杯口,冲泡之后直接丢掉,简单方便。我感觉这种方式是很新潮,但价格较贵。自己在国内也呆不久,于是打算用速溶咖啡将就下。买了一个叫四只猫的速溶咖啡,有一股焦味,挺好喝的。后来就是认识了丑妻,送了我一个espresso的胶囊机器,从此胶囊咖啡走起。

到美国之后一切又从头开始,先用起了摩卡咖啡壶。之后认识一帮朋友,他们推荐更专业的高压咖啡机。这种咖啡机就和咖啡店里的类似了,通过高压才能萃取出非常浓郁的咖啡,香味扑鼻。但是一台机器需要500多刀,于是作罢。如果能在美国安定下来一定弄一台。但是过了段时间还是经不起这种咖啡机的诱惑,于是买了个100刀的廉价版本。虽然也是高压,但冲出来的咖啡和500刀的机器还是有肉眼可见的区别。但是慢慢地,我也通过多次不经意喝美式咖啡后,感觉美式也不是那么难喝,反倒清淡些,有些好喝。另外,通过一个偶然地机会看到了越南G8咖啡美国也有卖。于是买了一包,感觉速溶咖啡方便,味道也过得去。于是又喝起速溶咖啡了。

就跟这咖啡意义,感觉人的爱好就一循环,喜欢某一种风格时间长了就会慢慢地想尝试其他,先前不喜欢地东西也能在多次尝试后变得喜欢。多年后自己又喝起了发誓再也不碰的速溶咖啡。也不知道哪天又会捧起浓缩咖啡的杯子吧。

二〇二四年十月十日